高校师德建设的多维思考


    近些年来,有关师德问题的讨论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媒体方面对于师德失范的负面报道不时出现,比如体罚学生、教育乱收费、教师补课高收费、教师走穴(在外开班、兼职赚外快)等等。在高校里面则主要体现在学术上的造假、职称评定上的滥竽充数、教学上的敷衍塞责、教师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的师德问题存在颇多非议。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高校扩招导致的教师队伍急剧年轻化的现实前提下,对待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也许应该从多个维度入手。
 一、高校的师德问题成为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现象是多方因素集体作用的结果。
     目前,师德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的老师同一门课上了N多年的课,用的教案还是泛黄色的,美其名曰“经典”;有的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上了一学期的课到头来有学生问他问题,竟诧异“你是我学生?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有的老师只修文凭,读到博士后了,却不修本领,上课永远是那么地像在唱催眠曲……老师们究竟怎么了?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教师自身理想信念信仰的缺乏。
     教师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他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可能达到的人生目标。如果教师本人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多高的追求,只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从不花点心思气力来提高专业修为和业务水平,我们是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可以一手调教出怎么样的学生?目前,这种现象在即将退休50岁出头升职称无望只想等到退休和刚刚参加工作目标不明确的青年教师中存有不少。青年大学生在高校里就读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如此一来,所谓言传身教岂不正成了“误人子弟”?其次,在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浮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强烈冲击。
     教师也是人,非圣贤。他有着自己的个人生活,要谈情说爱、要结婚生子、要赡养老人,生存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于是乎,为生计奔波中,我们的教师就可以不顾廉耻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或是直接进行抄袭来求得职称晋升;丢下份内的课还没有上好外面的业务电话是一个接一个的来;还有的老师甚至将市场交换原则滥用于教学实践,以送礼多少定分数高低……教师的生计真的如此难以维系吗?是否就该如此去维系生计吗?我看不尽然。姑且不论前些时日有媒体将教师列入高收入群体(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属于高收入群体的教师应该是那些“先富起来的”)要另行征收个税,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进行历史的纵横比较。当然,有些比较特殊的单位就例外。如此忙于“钱”途只能说明他们对于市场经济浪潮的抵御能力太弱,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自身信仰的模糊和对职业理想的淡化。
     另外,师德问题的出现还在于目前不健全的职称制度、考评制度对高校教师的误导。
     在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聘任制和所谓目标管理。教师的考核、晋升等等直接与教学、科研成果挂钩,导致了学术上的许多腐败问题。弄虚作假成风,剽窃抄袭盛行,缺乏苦干、创新精神,只想着钻营、投机取巧,学术道德失范严重。“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有的研究生导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科研心得时就如是说。文章的数量就如同高考指挥棒下的分数线,你必须得围绕它转。哪里还顾得着文章的质量、科研成果有无水分、是否具有创新之处。可以说,这些不健全的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的误导是很明显的。至少,导致了我们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防范学术上的道德失范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它的出路或许就在于如何健全制度本身。
 二、对于高校师德建设途径的多维探讨
     师德于教育事业重要及神圣是毋庸置疑的。前面我们分析了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它使我们认识到当前进行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回到问题本身,解决它的办法也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师德从伦理道德层面上讲,它的滑坡缘于自律的失败。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这两个方面都偏废不得。
     关于师德的制度应该很明确地告诉身为教师哪些可以做而哪些不能做,就如《教师法》、《教育法》等。这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越过底线你将失去做教师的资格。师德的普遍提高必定依赖于一种良好的制度。在制度的引导下,那些失去的东西应该可以找回来。制度建设只是实现了有规可循,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如何去落实这些制度。这就要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而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要靠制度去解决。制度解决不了的要集思广益迅速完善制度,尽量使师德规范落实好。
     其次,教师自身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可以培育出硕果累累。教师理想的树立有很多途径,例如可以采取向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们的先进事迹学习,向大师级的人物学习等方法,在模范与榜样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我。另一个方面,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想要获得较好的个人发展,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树立远大的理想。唯有如此,生活才有动力,事业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做到学高为师。
     最后,我要特别一提的是,教育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教师,还有更大一部分——学生。因此,辩证地讲,学生的尊重也应该对高校的师德建设有一定的正反馈作用。学生对于教师的尊敬至少是时刻提醒教师保持师者身份的一面镜子。在不经意间,一声称呼、一个敬礼,些许细节都在无形之间规范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三、师德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校的师德建设一项很复杂的综合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投入。不管是制度的不断完善,还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逐渐提升,下述两个目标应该是师德建设所要努力达到的:
 1、奉献精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与之相应的很高的评价:春蚕、红烛、园丁、蜜蜂等等。这些美丽的词汇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实际行动。它需要教师无私的奉献。这种奉献是无法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的。
 2、有一点点清高。这种清高纯粹来自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而不是孤芳自赏。有了这点清高,我们才可以想象教师对于信仰的坚定和对于远大理想的追求,也只有有了这一点点清高,我们才可以期望教师心灵的淡泊明志和一批批名师、大师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