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工会工作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同时,这一新理念也为高等学校今后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动力。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呢?简单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模式、调整政策制度等方面着手,努力协调好高等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从整体上优化高校校园的育人氛围,实现学生与教职工、高校与社会整体协调互补发展的教育效应。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敬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学校管理完善,学校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良好,学校内部各种结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状态。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基地,应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群英汇聚地,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精英,他们的言行举止对社会上其他人群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高校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典范,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求高校应率先垂范。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对高校担负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使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几十年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和谐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美德,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学校的发展,都需要以稳定、和谐为基础。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只有硬实力,没有软实力,就不能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软实力就是坚强有力的组织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健全协调的体制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归根到底,就是和谐的校园环境。有了这种环境,各级领导和教职工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学校发展上,学校的发展目标就会很快地实现。
    学校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一个学校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准。学校的领导以及各级工会组织,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特别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就是要建设和谐的让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全校上下才会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工会工作要与构建和谐校园相适应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又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力求实效。学校工会要注重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调查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要重视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关键环节。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诸多社会“矛盾凸现期”。为了化解社会矛盾,首先要重视各类矛盾和加强对这些矛盾的排查化解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诸多各类矛盾中,内部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应对处理各类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要学会运用和谐社会的思想去看待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校园和谐。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四、发挥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工作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高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其他教辅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和谐校园就是要首先做到人际关系和谐。学校实行各种管理,既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各类人群身心健康的要求,允许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要求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要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工会应以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任务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