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职工的权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呢?这不是取决于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专利,而是人民群众的贴身权益和亲身感受,更是文明社会的进程。
通俗地讲,亿**民追求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以法制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基础和保障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公允、文明的公民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来释放人的潜能,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
一个完全由资本主导的社会,或者一个充斥着“官本位”规则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时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而“官本位”则是封建主义社会的理念,把维护官僚的层级统治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必然形成对人的压抑。
党中央倡导的和谐社会,正是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肯定和关怀,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微观的意义上讲,一个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由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诸多要素合成的,其中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是核心的精神要素,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恰恰是以人为动力和载体的。没有对人的肯定和关怀,任何企事业单位的活力都是无法维持的和难以持久的。工会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它努力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升职工的精神境界,维护并且鼓励职工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包括职工参加工作、参与政治、获得享受、开展交流和从事创造的权利。
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凸现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实现。
与此同时,建设和谐社会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追求协调发展的社会,它体现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之中,是一个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组织和工作来实现。20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从人均GDP的意义上讲,中国还刚刚接近2,500美元的水平,相比美国、日本、北欧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近30,000-40,000美元的发展水平,很显然,中国用以保障人的权利的各种条件还十分有限。这就更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各种有效的组织工作,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更好地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上。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工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将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工会在组织职工的各种活动方面,也有了四大指向:1,政治与教育;2,科技与管理;3,情感与审美;4,生活与实用。21世纪职工文化活动的视野将是一个日益开放的过程。
三,鼓励创新的追求
社会主义社会鼓励创造,大力促进人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体现为人的各方面潜能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的潜能逐步得到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与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前发展相适应,社会和谐程度与人的全面发展也表现为一个分层次、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重点跨越与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科技发展不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跟踪模仿,而应选择重点、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进而实现持续发展。要从认知客观世界本质出发提出科学问题,把握世界科技整体发展态势,确定战略重点,优化科技布局,鼓励学科交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就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职工是大学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大学工会工作的意义在于,积极组织教职工投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使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科学造福全人类。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爱国奉献、诚信合作、和谐奋进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依靠创新人才做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造一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在大学中,以工会为主组织的教职工文化也将不断跨上新的阶梯,显示自己的特点。它包括(1)理念的创新,鼓励教职工投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鼓励教职工在科技创新中释放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内容的创新,工会的活动也要表达教职工愈来愈开阔的精神世界,表达他们对于科技进步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3)形式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和多种载体,如多媒体、数字化、工艺美术创意等,表达教职工丰富的创造力。
四,形成组织的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融洽干群关系是企事业单位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大学的角度看,完善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是工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教职工是大学的主人,也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他们处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直接承担着科技兴国的重任。他们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培育学员成长的任务。只有他们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不断改善大学的各种制度和机制,才能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大学的实践来看,教职工的工作具有知识含量高、自主性性强、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大学教职工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机制,不断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和采纳他们对于大学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把教职工的积极性集中到参与民主管理,为大学的建设献计献策,推动大学综合竞争力建设的意义上来,促进大学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和职代会职权的落实。
近年来,我们大学通过工会的积极组织,由群众对干部进行考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学的工会每年组织对领导干部的评议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吸收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评议干部,使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形象。 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广泛开展民主监督。在校务公开过程中,要抓住教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干部和教职工沟通交流,让教职工群众广泛监督大学的管理工作,使大学干群关系得以协调融洽。
作为大学教职工文化的重要组织者,工会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首先是教职工文化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运用各种途径来形成教职工文化的积极分子队伍;它又是教职工文化的发动者和支持者,鼓励教职工从事各种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它还是教职工文化的推广者和交流者,让教职工文化之花在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天地中,成为更多人共享的财富。